“宕羌傩舞”是宕昌县木家藏族男性舞蹈,当地俗称“脑后吼”。流传于官珠沟、鹅嫚沟藏区已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原始古朴的祭祀舞蹈,2009年被我县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舞蹈的道具有大小皮鼓3个,牛角喇叭3只,铜乐器3个,五官佛像面具5套,熊皮、雕铃帽2顶,锦鸡羽毛装饰的毡帽2顶,皮袄5件,绸缎长衫2件,木制大刀等兵器多件。整个舞蹈表演由13人组成,其中乐手3人,舞者10人。领舞者的属相必须和当年的属相相同。舞蹈的队形排列按人物顺序,领舞者称老大为“贡巴”。他头戴熊皮帽,身穿黑长袍,帽上插有锦鸡羽翎,胸前戴一串玛瑙项链,左手拿翻天印,右手持拨云剑。老二为“苟巴、笨笨”,他头戴毡帽,身穿蓝色长袍大襟衫,右手拿棒当鼓,左手拿铜制碟铃。老三、老四、老五各显五方神灵,他们披戴五官佛,手拿骨卦、碟铃和牛角喇叭。后面5人头上分别戴“牛头马面”木雕面具,反穿皮袄,腰间系一颗大铜铃,双手持木刀。
宕羌傩舞舞蹈动作的特征是以腿部为主,上身前俯,双手握刀,双腿屈膝形成半屈蹲状,随着皮鼓和牛角号的节拍,双腿屈膝抬脚拧身,连续循环,组成一组舞蹈。单调的动作再配上简朴的节拍,更显出舞蹈的原始、古朴、粗犷、雄浑。“宕羌傩舞”不仅是我县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而且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宕羌傩舞是藏族人民在官鹅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婚姻丧葬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同时,它还揉入了苯教、藏传佛教、汉族宗教的文化思想,具有三教合一,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头绪发展趋向的艺术特征。